報告說明:
博思數據發(fā)布的《2013-2018年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市場深度調研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共十二章。首先介紹了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行業(yè)的概念,接著分析了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然后對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yè)運行情況進行了重點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yè)面臨的機遇及發(fā)展前景,提出了發(fā)展動海洋工程裝備產業(yè)面臨的風險及建議。您若想對海洋工程裝備產業(yè)有個系統(tǒng)的了解或者想投資該行業(yè),本報告將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通過《2013-2018年中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市場深度調研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生產企業(yè)及投資機構將充分了解產品市場、原材料供應、銷售方式、市場 供需、有效客戶、潛在客戶等詳實信息,為研究競爭對手的市場定位,產品特征、產品定價、營銷模式、銷售網絡和企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
海洋工程裝備是指用于海洋資源勘探、開采、加工、儲運、管理及后勤服務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裝備和輔助性裝備。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高附加值、高風險的特點,是先進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綜合體,產業(yè)輻射能力強,對經濟帶動作用大。
隨著陸地資源的日趨匱乏,向海洋進軍,已經成為國際性石油巨頭的共識和發(fā)展重點,這帶動了海洋工程裝備業(yè)的高速發(fā)展。
在未來的五年中,一個新的裝備建設和發(fā)展的高潮將會到來,這些裝備和設施將支撐起中國海洋石油工業(yè)和海洋能源工業(yè)走到世界前列。
目前,海工裝備制造商分為三大梯隊。處于第一梯隊的是歐美公司,包括法國Technip、意大利Saipem、美國McDermott、挪威Aker Solutions等;韓國和新加坡公司處在第二梯隊;中國公司總體處在制造低端產品的第三梯隊,以賺取加工費用為主。
目前,國內已經誕生了一批優(yōu)秀的海工企業(yè),在一些高技術含量的裝備生產技術上取得了突破,并已在東部沿海的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形成多個海工產業(yè) 集群,擁有較為完備的海工裝備配套產業(yè)。中國船舶工業(yè)協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1年,外高橋造船公司、大連船舶重工公司、南通中遠船務、中集來福士、上 海船廠、招商局工業(yè)集團等多家企業(yè)共獲得18座(艘)海工裝備訂單,成交金額近50億美元(未含海工輔助船和工作船),約占全球海工裝備成交額的10%。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海洋工程列入優(yōu)先發(fā)展的五大高端裝備領域之一,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洋油氣開發(fā)年均投資額有望超過600億元。“十二五”期 間,將繼續(xù)開發(fā)30多個海洋油田項目,目前全國范圍內,規(guī)劃和在建的海洋工程裝備基地已有20多個,需建造70多座平臺,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
我國擁有18000公里的大陸海岸線,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島嶼有6500多個,海洋資源種類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可再生能源、濱海 旅游等資源豐富,開發(fā)潛力巨大。我國海洋發(fā)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沿海地區(qū)政府部門的積極響應,隨著東部率先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海 洋經濟科學發(fā)展成為必然。在"十二五"規(guī)劃指導下,通過海洋產業(yè)的調整、優(yōu)化、升級和改造,特別是戰(zhàn)略性新興海洋產業(yè)的發(fā)展,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 必然會進一步提高,海洋工程產業(yè)相關上市公司也將面臨重大的發(fā)展機遇。
中國《船舶工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強調要發(fā)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yè)。除了到“十二五”末銷售收入要超過2000億元、國際市場份額超過20%,同時要培育 5~6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工裝備總承包商和一批專業(yè)化分包商;技術上,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能力也要進入世界前列,海洋油氣開發(fā)裝備關鍵系統(tǒng)和設備的配 套率達到30%以上;重點圍繞深水油氣田在勘探、開發(fā)、生產、服務、儲存和運輸五個核心環(huán)節(jié)的裝備需求,突破深水裝備關鍵技術。
中國在“十二五”規(guī)劃中提出要大力發(fā)展海洋工程裝備,全球的海工裝備運營商也開始認可中國的建造能力,這些都為中國海工市場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中國在海工方面的訂單主要是移動式海上鉆井平臺(MOU)和OSV,這兩部分的訂單在去年占到全球訂單的35%,其中絕大部分訂單還 是來自于OSV。在海工建造領域里,OSV屬于附加值較低的產品,高附加值的海工建造領域包括半潛式鉆井平臺、FPSO、鉆井船等,中國目前這方面的訂單 較少。
目前海洋工程裝備已被列為新興產業(yè),未來有望得到國家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包括稅收、金融方面的扶持等。
分析預計, 海洋工程裝備和設施將支撐起中國海洋石油工業(yè)和海洋能源工業(yè)走到世界前列,同時帶動國內造船、裝備制造、材料、冶金、精密儀器等行業(yè)向“高精尖”發(fā)展,催生一批在全球行業(yè)中具有很強競爭力的中國公司。
目 錄
第一章 海洋石油開采產業(yè) 1
第一節(jié) 海洋石油開發(fā)產業(yè)鏈 1
一、海洋油氣勘探歷史
海洋油氣的勘探開發(fā)是陸地石油開發(fā)的延續(xù),經歷了一個由淺水到深海、由簡易到復雜的發(fā)展過程。
188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數米深的海域鉆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開了海洋石油工業(yè)序幕。上世紀40年代之前,海洋石油勘探開發(fā)處于初始階段,主要采用土木工程技術建造木結構平臺和人工島,只能在近岸的海邊和內湖開發(fā)石油資源,作業(yè)水深低于10m。
50-60年代,隨著世界經濟復蘇,海洋油氣勘探開發(fā)迅速發(fā)展,出現了移動式鉆井裝置、浮式生產系統(tǒng)及海底生產系統(tǒng),作業(yè)海域范圍不斷擴大,水深不斷加大,至60年代末,作業(yè)水深己超過200m,勘探開發(fā)領域開始向大陸架深水區(qū)延伸。
70-80年代,隨著平臺和鉆井技術的發(fā)展,海洋油氣勘探開發(fā)水域范圍進一步擴大,作業(yè)水深超過500m,成功開發(fā)了北海和墨西哥灣大陸架深水區(qū)油氣資源。
90年代,成功解決了溫帶海域油氣開采面臨的鉆井、采油、集輸和存儲等技術問題,而且高寒水域的平臺和管線技術難題也取得重大突破,海洋油氣勘探開發(fā)取得巨大進步,作業(yè)水深不斷刷新,作業(yè)范圍己從北海、墨西哥灣等傳統(tǒng)地區(qū)擴展到西非、南美及澳大利亞大陸架等海域。
二、海洋石油產業(yè)鏈 2
從海底開發(fā)油氣資源的主要有三個過程:
①物探一一用地球物理勘探船,采用地震勘探法了解海底地質構造,以尋找儲油構造,為鉆探提供依據;
②鉆探一一廣泛采用自升式平臺或半潛式平臺,利用勘探資料,對可能有油氣的地質進行鉆井、取芯,以決定是否鉆評價井、數量和井位;
③開發(fā)一一主要是計算油藏儲量,制定開發(fā)方案,其中包括資源、工程與經濟評價,然后確定采用固定式平臺或浮式生產系統(tǒng)進行生產、儲存、運輸。上述的每個過程,都需要有海洋工程裝備得以保證。目前,世界上海洋工程裝備主要包括: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深水鉆井浮船等鉆井裝備和。ù┦缴a儲油卸油系統(tǒng)(FPSO)、半潛式平臺生產系統(tǒng)(含張力腿平臺生產系統(tǒng))、自升式平臺生產系統(tǒng)和駁船式生產系統(tǒng)等移動式海上采油(生產)裝備、浮式起重機、鋪管船等。
勘探開發(fā)海上油氣生產過程一覽表
三、全球產業(yè)鏈企業(yè)布局 3
第二節(jié) 海洋工程裝備范疇 5
一、海洋工程裝備界定 5
海洋工程裝備是指用于海洋資源勘探、開采、加工、儲運、管理及后勤服務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裝備和輔助性裝備。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高附加值、高風險的特點,是先進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綜合體,產業(yè)輻射能力強,對經濟帶動作用大。
二、海洋工程裝備類別 5
國際上通常將海洋工程技術裝備分為三大類:海洋油氣資源開發(fā)裝備;其他海洋資源開發(fā)裝備;海洋浮體結構物。
海洋油氣資源開發(fā)裝備是目前海洋工程裝備的主體,包括各類鉆井平臺、生產平臺、浮式生產儲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鋪管船、海底挖溝埋管船、潛水作業(yè)船等。
海洋油氣開采設備應用示意圖
第二章 2011-2012年全球油氣市場背景 7
第一節(jié) 2012年全球油氣產儲量 7
一、2012年全球油氣儲量 7
1、全球石油儲量統(tǒng)計:
根據BP公司發(fā)布的最新統(tǒng)計公報:截至2012年底全球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6689億桶(折2358億噸),按照目前全球石油開采進度,全球石油靜態(tài)可采年限為52.9年。
2012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統(tǒng)計表
1992年底 (10億桶) | 2002年底 (10億桶) | 2011年底 (10億桶) | 2012年底 | ||||
十億噸 | 十億桶 | 占比 | 儲產比 | ||||
北美 | 122.1 | 228.3 | 221.0 | 33.8 | 220.2 | 13.2% | 38.7 |
中南美洲 | 78.8 | 100.3 | 326.9 | 50.9 | 328.4 | 19.7% | * |
歐洲及歐亞大陸 | 78.3 | 109.3 | 140.3 | 19.0 | 140.8 | 8.4% | 22.4 |
中東地區(qū) | 661.6 | 741.3 | 797.9 | 109.3 | 807.7 | 48.4% | 78.1 |
非洲地區(qū) | 61.1 | 101.6 | 126.6 | 17.3 | 130.3 | 7.8% | 37.7 |
亞太地區(qū) | 37.5 | 40.6 | 41.4 | 5.5 | 41.5 | 2.5% | 13.6 |
全球總計 | 1039.3 | 1321.5 | 1654.1 | 235.8 | 1668.9 | 100.0% | 52.9 |
資料來源:BP
中東是全球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截至2012年底,該區(qū)域石油探明儲量為8077億桶(折1093億噸),占全球總量的48.4%;中南美洲石油儲量為3284億桶(折509億噸),占全球總量的19.7%。
就國家而言,全球前八大石油儲量國占全球總儲量的79.7%,探明儲量達13309億桶(折1917億噸)。
2012年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分布(按國家)
國家 | 十億噸 | 十億桶 | 占比 |
加拿大 | 28 | 173.9 | 10.40% |
委內瑞拉 | 46.5 | 297.6 | 17.80% |
俄羅斯 | 11.9 | 87.2 | 5.20% |
伊朗 | 21.6 | 157 | 9.40% |
伊拉克 | 20.2 | 150 | 9.00% |
科威特 | 14 | 101.5 | 6.10% |
沙特阿拉伯 | 36.5 | 265.9 | 15.90%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13 | 97.8 | 5.90% |
其他國家 | 44.1 | 338 | 20.3% |
資料來源:BP
2、全球天然氣儲量統(tǒng)計
二、2012年全球石油產量 12
第二節(jié) 2011-2012年世界煉油工業(yè)述評 14
一、2011年全球煉油能力 14
二、2012年新增加工能力 16
截至2012年底,全球煉廠產能為92531千桶/日,產能較2011年增加355千桶/日。亞洲是全球煉廠產能增加最明顯的地區(qū),年度煉廠產能增加量為949千桶/日。
2010-2012年全球石油煉廠產能統(tǒng)計:千桶/日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較2011年增減 | |
北美 | 21151 | 20974 | 21057 | 83 |
中南美洲 | 6651 | 6493 | 5912 | -581 |
歐洲及歐亞大陸 | 24372 | 24259 | 23865 | -394 |
中東地區(qū) | 8051 | 8167 | 8255 | 88 |
非洲地區(qū) | 3175 | 3123 | 3323 | 200 |
亞太地區(qū) | 28383 | 29170 | 30119 | 949 |
全球總計 | 91782 | 92176 | 92531 | 355 |
資料來源:BP
歐洲及歐亞大陸、中南美洲煉廠產能較2011年出現下滑,當中歐洲及歐亞大陸日產能減少394千桶,中南美洲煉廠日產能減少581千桶。
第三節(jié) 2011-2012年油價分析預測 18
一、2011年國際油價走勢回顧 18
二、2012年國際油價走勢分析 20
第三章 2011-2012年全球海上石油資源分析 23
第一節(jié) 2011-2012年全球儲量, 23
一、海洋石油形成機理 23
二、海洋油氣資源儲量 24
三、海洋油氣資源區(qū)域分布 25
第二節(jié) 2011-2012年中國儲量 26
一、中國海洋油氣資源 26
二、中國海上油田現狀 27
三、渤海油氣資源分析 27
四、東海油氣資源分析 28
五、南海油氣資源分析 30
第四章 2012-2020年海洋石油開發(fā)投資及市場前景 35
第一節(jié) 2011-2012年海洋石油開發(fā)及投資現狀 35
一、全球海上原油貯存量接近1億桶 35
二、全球深水油氣資源勘探開發(fā)現狀及面臨的挑戰(zhàn) 35
三、當前世界海洋油氣開發(fā)面臨挑戰(zhàn) 40
四、2011-2012年全球投資結構分析 45
第二節(jié) 2012-2020年海洋石油開發(fā)及投資前景 46
一、全球海洋石油投資開發(fā)發(fā)展趨勢 46
二、全球海洋油氣工業(yè)面臨大轉折 47
三、全球海工行業(yè)格局悄然生變 50
四、未來十年海洋石油仍處于黃金期 52
第五章 2011-2020年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分析 54
第一節(jié) 全球海洋工程裝備產業(yè)格局 54
一、海洋工程裝備競爭格局 54
二、歐美壟斷設計及高端制造 54
三、亞洲國家主導裝備制造領域 55
四、資源大國企業(yè)進入建造領域 55
五、造船及海工裝備業(yè)向中國轉移 56
第二節(jié) 2012-2020年海洋工程裝備規(guī)模分析 56
一、全球海洋工程設備市場容量為120億美元 56
二、2011年世界海洋工程裝備主要建造格局 56
三、2012年全球海洋工程市場 59
四、世界海洋工程裝備發(fā)展趨勢 61
五、世界海洋工程輔助船發(fā)展態(tài)勢 62
六、全球海洋工程產業(yè)發(fā)展空間廣闊 65
第三節(jié) 海洋工程裝備企業(yè)競爭力 66
一、全球海洋工程主要承包商 66
世界海洋工程主要承包商分析
分類 | 公司名稱 | 簡要說明 |
主要 總承包 | 美國 (Transocean) | 世界深水石油鉆探采用的鉆井船裝置實力最強的承包商,也是世界深水石油鉆探采用的半潛式鉆井裝置實力最強的承包商。主營產品為用于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鉆井船、采油平臺、深水TLP平臺上所需的鉆井設備、動力控制系統(tǒng)、泥漿固控系統(tǒng)、甲板機械和自動化系統(tǒng)、吊裝設備、升降補償系統(tǒng)、升降系統(tǒng)、海洋平臺吊機及自升式平臺、樁腿材料等。 |
美國 (TSC海洋) | 始創(chuàng)于1995年,總部位于美國休斯頓,主營產品為用于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鉆井船、采油平臺、深水TLP平臺上所需的鉆井設備、動力控制系統(tǒng)、泥漿固控系統(tǒng)等。 | |
荷蘭 (SBM) | 是荷蘭的一家專門從事海洋工程項目總承包商。多年來,該公司與新加坡等船廠合作,提供以FPSO為主、兼顧其他海上鉆井生產裝備的總承包,是世界上著名的海洋工程總承包商。 | |
挪威 (Prosafe) | 是當今世界FPSO建造的主要承包商之一。該公司2006年收購了Consafe海洋工程公司,2007年營業(yè)額為2.22億美元。目前,該公司正在考慮業(yè)務細化,分成生產裝備和輔助裝備兩大部門。 | |
美國 (ENSCO) | 成立于1987年,是世界著名的海洋工程裝備承包商,主要在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等區(qū)域服役。 | |
美國 (Rowan) | 成立于1923年,是北美最大的鉆井平臺承包商之一,主要在美國、墨西哥灣、加拿大北海岸、英國北海中東等地區(qū)服役。 | |
荷蘭 (Bluewater) | 成立于1985年,是世界上著名的FPSO承包商和租賃商,目前擁有8艘FPSO,該公司以出租FPSO給石油公司為主業(yè),隨后拓展FPSO設備配套業(yè)務。2008年以來,該公司參與了幾個大型的FPSO項目競標。近期,該公司與Ithaca公司簽訂合同,為其北海油田提供1艘FPSO。 | |
挪威 (BW Offshore) | 是當今幾大FPSO承包商之一,承接的FPSO項目達12艘,轉塔和海上接收站42座。近期,該公司將為澳大利亞BMG油氣田提供1艘FPSO,包括設計、改裝、安裝和運行。這是該公司在澳大利亞的第一個FPSO項目,同時也是該公司2008年承接的第四個FPSO項目。在新加坡,該公司還組建了一支FPSO的專門力量,為亞洲及太平洋浮式生產裝備項目提供專業(yè)服務。 | |
美國 (Pride International) | 成立于1966年,總部位于美國休斯敦,有7000多名員工。是世界上大型海洋鉆井平臺承包商之一。主要從事深水勘探和高技術鉆井設備等服務。該公司共有45座海上鉆井裝置,其中鉆井船有6艘,半潛式鉆井平臺15艘。服務于美國墨西哥灣、巴西、英國北海、中東、南非及西非等。 | |
美國 (Frontier Drilling) | 總部位于美國休斯敦,是美國鉆井和石油生產設備大型承包商之一。集團在新加坡、巴西都設有子公司,新加坡子公司負責石油勘探和開采業(yè)務;巴西子公司負責FPSO經營管理。 |
資料來源:博思數據研究中心整理
二、海洋工程主要設計商 68
三、海洋工程主要建造商 70
四、海洋工程其他企業(yè) 72
第六章 2011-2012年全球海洋平臺設備市場 73
第一節(jié) 海上鉆井平臺發(fā)展 73
一、海上鉆井平臺定義 73
二、海上鉆井平臺技術進程 73
三、鉆井平臺建造高峰 73
第二節(jié) 2011-2012年鉆井平臺規(guī)模 74
一、全球海洋鉆井平臺市場發(fā)展迅速 74
二、淺水鉆井平臺從高利用率到大量閑置,深水浮式鉆井平臺市場穩(wěn)定 76
三、海洋鉆井平臺日費水平分析 79
四、新建鉆井平臺市場情況 81
第三節(jié) 海洋鉆井平臺市場預測 83
一、海洋鉆井平臺需求增長 83
二、深水平臺是發(fā)展趨勢 84
第四節(jié) 2011-2012年鉆井船 85
一、全球石油鉆井船供不應求 85
二、2011年世界海洋鉆井船發(fā)展態(tài)勢 86
三、鉆井船系統(tǒng)供應商 87
第五節(jié) 2011-2012年FPSO市場 88
一、FPSO(浮式生產儲油船) 88
二、2011年FPSO數量及結構 90
三、FPSO建造及改造市場競爭 91
第六節(jié) 其他采油設備市場 92
一、TLP(張力腿平臺) 92
二、柱體式平臺(SPAR) 92
第七章 2011-2012年中國海洋裝備市場分析 94
第一節(jié) 2011-2012年海洋工程裝備產業(yè)市場分析 94
一、我國海工裝備業(yè)尚處于產業(yè)鏈低端 94
二、海洋工程成為國民經濟新增長點 95
三、2011年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yè)總體概況 96
四、5年3000億元 海工裝備業(yè)迎來戰(zhàn)略機遇期 97
五、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業(yè)將向深海進發(fā) 99
六、海工裝備產值超千億 民企發(fā)展空間巨大 102
七、我國海工設備制造業(yè)進展分析 102
第二節(jié) 2011-2012年海洋工程市場競爭 103
一、海洋工程裝備進入企業(yè) 103
鑒于外商目前在中國的投資現狀,我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對一些在海洋工程行業(yè)排名靠前、綜合實力較強的的企業(yè)進行詳細的分析,以便招商引資之選擇和參考。現將國外主要海洋工程目標企業(yè)列表(下表),并對重點目標外商進行分析(見下表)
海洋工程目標外商細分
分類 | 類型 | 公司名稱 |
鉆井船 | 設計商 | 荷蘭Gusto MSC公司、Offshore Discoverer公司、Global Marine等。 |
建造商 | 韓國三星重工(Samsung)、日本三井造船(Mitsui)、韓國大宇造船(DSME)、西班牙(Astano)、芬蘭(Rauma Repola)等。 | |
承包商 | 美國Transocean 有限公司、美國諾布爾鉆井公司(Noble Drilling)、美國Frontier Drilling As、英國Cardiff Drillship、美國Pride International等。 | |
自升式 鉆井平臺 | 設計商 | 美國的LeTourneau、美國Friede&Goldman (F&G)、荷蘭GustoMSC集團等。 |
建造商 | 美國Bethlehem Beaumont、美國Marathon Vicksburg、美國Marathon Brownsville;新加坡吉寶(Keppel FELS)、新加坡勝科海事(SembCorp)等。 | |
承包商 | 美國Transocean有限公司、美國ENSCO國際公司、美國諾布爾鉆井公司(Noble Drilling)、美國Rowan公司、挪威SeaDrill有限公司等。 | |
半潛式 鉆井平臺 | 設計商 | 美國F&G、挪威AKERKVAERNER、瑞典GVA Consultants AB等。 |
建造商 | 新加坡吉寶(Keppel FELS)、新加坡勝科海事(SembCorp)、大宇造船(DSME)、挪威Aker Stord等。 | |
承包商 | 美國Transocean有限公司、美國Diamond Offshore公司、美國Pride 國際公司、美國諾布爾鉆井公司(Noble Drilling)、挪威Dolphin公司等 | |
FPSO | 建/改造商 | 三星重工、新加坡吉寶(Keppel FELS)、新加坡裕廊(Jurong)、勝寶旺船廠(Sembawang)、三井造船公司等。 |
TLP | 建造商 | 荷蘭Heerema公司、美國的Guif海事公司、美國J.Ray McDermott公司、美國Aker~Gulf海事公司、新加坡FELS等。 |
SPAR | 建造商 | 美國J.Ray McDermott公司、美國Litton Ingalls造船公司等。 |
資料來源:博思數據研究中心整理
二、中國海洋工程項目概況 110
三、中國油服業(yè)亟待整合1200家民營企業(yè)市場份額僅占10% 114
四、2012年國內企業(yè)紛紛上馬海工項目 116
第三節(jié) 外資進入中國投資現狀 117
一、外商投資中國海洋工程裝備項目 117
二、外商投資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特點 120
第四節(jié) 我國海洋石油裝備技術研發(fā)應用現狀及未來發(fā)展方向 121
一、引言 121
二、我國海洋石油裝備應用現狀 121
三、我國海洋石油裝備與國外技術的主要差距 123
四、我國海洋石油裝備未來發(fā)展方向 125
第八章 2011-2012年海洋工程裝備主要產品分析 128
第一節(jié) 國內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容量及競爭分析 128
第二節(jié) 國內鉆井平臺市場 130
一、我國已成FPSO船建造大國 130
二、國內首座鉆井平臺專用塢建成 131
三、我國首座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順利交付 131
四、我國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設計和建造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133
五、海洋石油水下裝備市場潛力巨大 134
第九章 2011-2012年海洋工程相關企業(yè)分析 136
第一節(jié) 海油工程 136
一、企業(yè)概況 136
二、2011-2013年運營 137
三、2011-2012年業(yè)務動態(tài) 141
第二節(jié) 中海油服 142
一、企業(yè)概況 142
二、2011-2012年運營 143
三、2011-2012年業(yè)務動態(tài) 148
第三節(jié) 招商重工 149
一、企業(yè)概況 149
二、海工產品 149
三、業(yè)務完成 151
第四節(jié) 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 151
一、企業(yè)概況 151
二、海工產品 152
三、業(yè)務完成 153
第五節(jié) 中船集團 153
一、公司簡介 153
二、中船集團大力進發(fā)海工裝備領域 154
三、中船集團積極重視華南地區(qū)布局 155
四、2011年中船集團生產經營情況 156
五、2012年中船集團PSPC船取得突破 156
第六節(jié) 中遠船務 157
一、企業(yè)概況 157
二、海工產品 158
三、業(yè)務完成 159
第七節(jié) 外高橋 160
一、企業(yè)概況 160
二、海工產品 160
三、業(yè)務完成 161
第十章 2012-2016年中國海洋石油開采前景及規(guī)劃 166
第一節(jié) 2011-2012年中國海洋石油開采 166
一、我國海洋油氣開發(fā)政策動向分析 166
二、我國海洋石油進入大規(guī)模開發(fā)階段 167
三、中海油占據我國海洋石油開采主導權 168
四、2011-2012年我國海上石油產量現狀 168
五、我國海洋石油開采安全監(jiān)管亟待加強 169
六、海洋石油開采監(jiān)管將有章可循 171
七、我國海洋油氣開發(fā)需建立企業(yè)合作機制 171
第二節(jié) 2012-2016年海洋工程建設 172
一、2011-2012年海洋工程建設量 172
二、“十二五”海洋工程振興發(fā)展規(guī)劃解析 174
第三節(jié) 南海深海戰(zhàn)略藍圖展望 174
一、南海(南沙群島)簡介 174
二、油氣儲量分析及他國開采 176
三、中海油--南海深水戰(zhàn)略準備 180
第十一章 2011-2020年三大油企海洋石油規(guī)劃 182
第一節(jié) 中海油 182
一、企業(yè)概況 182
二、2010-2012年運營 182
三、2012-2020年戰(zhàn)略規(guī)劃 186
四、中海油3000億備戰(zhàn)海洋工程裝備 186
第二節(jié) 中石油 187
一、企業(yè)概況 187
二、2011-2013年運營 187
三、2011-2012年海洋石油動態(tài) 191
四、2012-2020年海洋石油規(guī)劃 191
第三節(jié) 中石化 192
一、企業(yè)概況 192
二、2011-2013年運營 192
三、2011-2012年海洋石油動態(tài) 196
四、2012-2020年海洋石油規(guī)劃 197
第十二章 2012-2016年我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產業(yè)發(fā)展前景預測 198
第一節(jié) 我國海油工程裝備市場前景及需求預測 198
一、2012年后海工行業(yè)將蓄勢待發(fā) 198
二、“十二五”末我國海洋工程裝備業(yè)將達千億規(guī)模 198
三、海洋工程裝備前景需求加大 199
四、海洋工程裝備產業(yè)有望培育成新興產業(yè) 200
第二節(jié) 需要注意的問題及建議 202
一、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融資需求大 急待政策傾斜 202
二、海工裝備應提高安全可靠性能 203
三、關于進軍海工裝備市場的幾點想法 204
四、我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行業(yè)投資重點與方向 209
五、海洋油氣開采尖端技術有待突破 傳感器等關鍵設備滯后 210
六、沿海各地發(fā)展海工產業(yè)需警惕風險 211
本研究報告數據主要采用國家統(tǒng)計數據,海關總署,問卷調查數據,商務部采集數據等數據庫。其中宏觀經濟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統(tǒng)計局,部分行業(yè)統(tǒng)計數據主要來自 國家統(tǒng)計局及市場調研數據,企業(yè)數據主要來自于國統(tǒng)計局規(guī)模企業(yè)統(tǒng)計數據庫及證券交易所等,價格數據主要來自于各類市場監(jiān)測數據庫。












本報告由博思數據獨家編制并發(fā)行,報告版權歸博思數據所有。本報告是博思數據專家、分析師在多年的行業(yè)研究經驗基礎上通過調研、統(tǒng)計、分析整理而得,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報告僅為有償提供給購買報告的客戶使用。未經授權,任何網站或媒體不得轉載或引用本報告內容。如需訂閱研究報告,請直接撥打博思數據免費客服熱線(400 700 3630)聯系。